猪肉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副食品,具有补虚强身,滋阴润燥、丰肌泽肤的作用。凡病后体弱、产后血虚、面黄赢瘦者,皆可用之作营养滋补之品。
1、大豆
从现代营养学观点来看,豆类与猪肉不宜搭配,是因为豆中植酸含量很高,60%-80%的磷是以植酸形式存在的。
它常与蛋白质和矿物质元素形成复合物,而影响二者的可利用性,降低利用效率;
还有就是因为豆类与瘦肉、鱼类等荤食中的矿物质如钙、铁、锌等结合,从而干扰和降低人体对这些元素的吸收。
故猪肉与黄豆不宜搭配,猪蹄炖黄豆是不合适的搭配。
2、羊肝
中医云:“猪肉共羊肝和食之,令人心闷。
这主要是因为羊肝气味苦寒,补肝、明目,治肝风虚热。
猪肉滋腻,入胃便作湿热,从食物药性讲,配伍不宜。羊肝有膻气,与猪肉共同烹炒,则易生怪味,从烹饪角度讲看,亦不相宜。
3、香菜
芫荽又名香菜,可去腥味,与羊肉同吃相宜。
芫荽辛温,耗气伤神。猪肉滋腻,助湿热而生痰。古书有记载:“凡肉有补,唯猪肉无补”。
一耗气,一无补,故二者配食,对身体有损害。
4、牛肉
猪肉和牛肉不共食的说法由来已久,《饮膳正要》指出:“猪肉不可与牛肉同食”。
这主要是从中医角度来考虑,一是从中医食物药性来看,猪肉酸冷、微寒,有滋腻阴寒之性,而牛肉则气味甘温,能补脾胃、壮腰脚,有安中益气之功。
二者一温一寒,一补中脾胃,一冷腻虚人。
性味有所抵触,故不宜同食。
猪肉是老百姓最喜欢、最常吃的副食品之一,至今还有许多人以为市场上只有热气猪肉和冷冻猪肉两种,而且热气肉质量好于冷气肉,喜欢购买前者。其实,现在大卖场、超市、好的菜市场里供应的大多数是质量更佳的冷鲜肉。
那么,热气肉、冷冻肉、冷鲜肉有何区别呢?
肉尸变化有四个阶段
猪肉的质量和口味与屠宰后肉尸变化处于什么阶段有关。在自然情况下,屠宰后的猪肉会经过尸僵、后熟、自溶和腐败四个阶段。
尸僵阶段:刚屠宰不久的猪肉蛋白质会凝固,肌纤维变硬,其硬度是原来的10~40倍。此时的猪肉不易烧烂,吃口既不香也不鲜,也不利于消化吸收。
后熟阶段:肉尸内的糖原继续分解,氨基酸、肽类等风味物质不断形成,肌肉纤维间的液体渗回肌浆,肉质变得有弹性。烧煮加工此阶段猪肉,汁多、芳香、味美,也易消化吸收。
自溶阶段:肉尸组织中的酶继续发挥作用,不断分解蛋白质、脂肪,使肉呈酸性,并通过发酵,使肉尸香味逐渐消失,质量明显下降,但还是可以食用的。
腐败阶段:蛋白质等进一步被分解,加上细菌繁殖,使肉尸发黏、发绿,产生腐胺、尸胺、硫化氢、粪臭素等臭味物质,这些特征显示该肉已腐败变质,可使人中毒,这时的猪肉已经不能再吃了。
可见,只有在后熟阶段的肉品质量才是最好的。
热气肉:购买时闻一下是否有异味
热气肉是最传统的市售猪肉,是半夜屠宰、清晨供应上市的新鲜肉,因为这种肉还保持有一定的体温,被称为热气肉。热气肉从屠宰到食用的间隔时间较短,其肉质常处于“尸僵阶段”,用这种肉烹饪加工常不易烧熟,缺乏汁液,不利于消化吸收,也就降低了营养价值。若是夏天,由于肉尸所处的环境温度偏高,加上肉尸内糖原分解产生的热量,使肉的温度急剧升高,甚至达40℃~42℃,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,会产生难闻的“肉夹气”。在烧煮过程中,任你加多少调味剂也不能使之消失。夏天,屠宰几小时后,热气肉的细菌数可达“不可计数”的程度,可能成为食品安全的隐患。
热气肉唯有在冬季低温条件下(包括运输、销售、储存)时间稍长,进入“后熟阶段”后,产生了较多的氨基酸、肽类等风味物质,这时加工的肉制品口味才较好,也易消化吸收。如果你购买的是处于“尸僵阶段”的热气肉,可以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低温保存一天,进入“后熟阶段”后再吃,味道会好些。如果已产生“肉夹气”,则不可能再消失。有“肉夹气”的猪肉从外表上是无法鉴别的,购买热气肉时,一定要先闻—下,是否有异味。
如果你一次购买很多热气肉,吃不了就只能放在冰箱里,使之变成冷冻肉。不少家庭主妇将买来的热气肉切成肉片、肉丝、肉丁、肉糜放在冰箱中冷藏或冷冻,其实,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。国家相关标准规定:热气肉的肌肉应有光泽,红色均匀,外表湿润,不粘手,坚韧,指压后立即复原,具有猪肉固有的气味,无异味。
冷冻肉:解冻时必须慢慢来
冷冻肉是将屠宰后的猪肉先放在-25℃以下的低温条件下快速降温使其冻结,然后再置于-18℃条件下储存。在此冷冻条件下,细菌不会大量繁殖,酶活力大大降低,可以较长时间保存。由于是在冻结条件下销售,所以称冷冻肉(冷气肉)。肉在冻结期间,因冷冻库是容易挥发水分的“干燥箱”,致使肉块中水分减少,组织干缩,纤维变粗,肉色变暗,脂肪组织被部分氧化。冷冻肉不但营养价值略有降低,口味也稍差。
- 上一篇:有利于睡眠的几种饮食习惯
下一篇:夏季养生驱寒最重要